(2)电与电报
电
2500年前,人类就发现了一些带电的现象。古希腊人用毛皮摩擦琥珀后,琥珀就能吸引绒毛、毛发等小东西。我国古书中也有虎珀拾芥的记载,并且把打雷、打闪等现象叫做“阴阳相激为电”。
1729年,英国人斯蒂芬·格雷(1666—1736)发现了电的传导现象,确定物体分为导电体与非导电体。
格雷用一根玻璃管和干纸摩擦使它带电,再用木塞将玻璃管的两端塞住。他发现不仅玻管能吸引皮毛,两端的软木塞也能吸引东西。于是得出结论,电已由玻璃管传到了木塞。他把一个象牙球插在一根木棍上,然后把木棍的另一端插到木塞上,发现象牙球也能吸引或排斥物体。他进一步用其它材料放在玻璃管和象牙球之间做试验,用铁、铜、铜币、锡等金属,确定了它们是导体。然后试验石头、砖块等,确定它们是非导电体。
他还想知道电能传多远,用200米的铜线放在玻璃管和象牙球之间,依然能看到传电现象。
避雷针
1752年,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。他用金属丝把一个很大的风筝放到云层里去。金属丝的下端接了一段绳子和一串钥匙。富兰克林一手拉住绳子,用另一手接触钥匙。闪电从风筝上掠过时,他感到一阵猛烈的电击,同时看到手指和钥匙之间产生了火花。幸亏那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,富兰克林没有受伤。
1753年,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,不幸被雷电击死,这是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。
雷电实验表明,被雨水淋湿的风筝金属线变成了导体,把空中闪电的电荷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。这是一件轰动的大事,因为当时的人们对雷电非常恐惧,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,是天神发怒的表现。
富兰克林由此设想,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面安装尖端的导体,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。他把一根长长的细铁棒固定在建筑物的顶端,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。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,再将导线引入地下,试验后果然能避雷。富兰克林把这种装置称为避雷针。
电线
1744年,德国人温克勒做了一根线来远距离传输放电火花,电线由此诞生,当时并没有实际用途。
1812年,俄国人用未硫化的橡胶包裹铜线,制成了第一根有绝缘皮的电线。
电报的雏形
1753年,一名英国人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,使用二十六条电线分别代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。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施加静电,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,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,记录对应的字母。
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用26根导线连接两处26个相对应的字母,利用发报端控制电流的开关,利用收报端的字母旁的小磁针感应联接字母的导线是否通电,从而确定信息。
铁路的需要
19世纪,铁路工业发展迅速,铁路系统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,又比火车还快的通信工具,用以通报调度信息、闭塞铁路和扳道等。许多科学家摩拳擦掌,尝试使用电磁技术解决这个问题。
电磁电报
1822年,俄国外交官希林研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电磁式单针电报机。这台电报机用6根导线传递信号,接收信号端根据6根磁针偏转情况的组合,翻译出发送方的信息。
1837年6月,英国人威廉·库克和查尔斯·惠斯通在希林电报机的基础上改进,研制出了更好的电报机,并申请了第一个电报专利。
1839年1月1日,英国首次出现投入营运的电报线路。它采用库克和惠斯通发明的电报机,装设在大西方铁路的两个车站之间,全长13英里。
莫尔斯电报
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提出接力赛式的传导,在线路的中间加装电源,增强电流从而进行远距离传输。师承亨利的美国人塞缪尔·莫尔斯发明了只用点和横两种符号的电报系统,人们称为“莫尔斯码”。
1837年9月4日,莫尔斯的电报机在500米范围内试验成功。1843年,美国国会赞助3万美元,莫尔斯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,长达64公里。
1844年5月24日,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,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。报文内容是《圣经》中的一句话:上帝啊,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。电文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,他的助手准确地把电文译了出来。
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,莫尔斯让电报系统变得简单、准确、经济实用。莫尔斯电报轰动了世界,很快风靡全球,人类远距离通讯的时代到来了。
莫尔斯码
莫尔斯电码由两种基本信号和不同的间隔时间组成,短促的点信号“·”,读“滴”,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“—”,读“嗒”。对照代码表才能知道信号对应的数字或者字母。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、划以及中间的停顿。
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,1999年世界各国已停止使用摩尔斯码,由于它所占的频宽最少,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。